跟孩子有效沟通—蹲下来跟孩子聊天
已有 42,580 人阅读 - - 性格养成,百科知识 - 奶爸超人一个大人发现有个孩子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,便问:“小朋友,你在干什么?”孩子抬头看看大人,得意地说:“我在听蚂蚁唱歌。”大人哈哈大笑:“傻孩子,蚂蚁怎么会唱歌?”孩子不高兴地回答:“你不蹲下来听,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?”
是啊,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,首先要学会与孩子平视,这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。父母只有蹲下来,听孩子说话,了解他们的思想,才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。有许多事情,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,怎么也理解不了。父母如果能抛弃自己的偏见,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,就能看懂孩子。
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做过一项调查:“你和你的父母关系融洽吗?”结果,班级里很多学生都无奈地对这位老师表示,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。每天回家,这些孩子都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除了吃饭在一起,和父母基本上不说话。
而谈起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,许多父母的态度则完全相反,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,他们常说:“我们的交流很顺畅,我天天跟我的孩子说,要好好学习,将来考大学!”“我整天嘱咐他,不要去网吧,还会陪他买衣服,这不是交流吗?”
其实,父母们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“教训”、“命令”、“唠叨”等都归于沟通。实际上,这种沟通是“假”的,也就是说,这样的沟通是无用的。这种自下而上的沟通方式,会使孩子封锁自己的心灵,甚至会离间亲子之间的关系。
可是,现在很多父母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,一方面孩子需要平等,需要父母与他平等地相处,但另外一方面父母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的平等,因为他们放不下家长的架子,使得很多父母有意无意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,形成了目前不良的教育子女方式。
一位中学生这样说:“自从上了中学后,爸爸妈妈用的最多的词就是‘不许’和‘应该’,还有‘轮不上你来教育我’之类的话,时间一长,我就不愿意理他们了,因为我觉得这不平等。”其实,这位中学生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教育的原因也很明显,就是他认为不平等,认为父母总是以自己无法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。
这位中学生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教育的原因也很明显,就是他认为不平等,认为父母总是以自己无法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。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,也会让每一个家庭能成为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。
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,还是教育孩子和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途径。父母们应该反省、检讨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,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、有效的沟通方式。那么,父母应该怎样做呢?
1.蹲下来和孩子说话
与孩子平视,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。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,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,蹲下来,听孩子说话,了解他们的思想,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?那么,父母应该怎样做呢?
1.蹲下来和孩子说话
与孩子平视,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。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,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,蹲下来,听孩子说话,了解他们的思想,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?有许多事情,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,怎么也理解不了,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,抛弃自己的偏见,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,才能看懂孩子。
当你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,就会意外地发现,在孩子的视野里,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同!当孩子还小的时候,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说话。
其实,当我们蹲下来的时候,就相当于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、同一平面,就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与他们是平等相处的,至少孩子会体会到父母已经放下了架子,想和他做深入的沟通。这样,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,就喜欢把内心的思想倾诉给父母,使自己与父母能有共同语言,能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和默契。
一旦父母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,就等于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,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尊重,孩子就会在这样的感受中体验到平等,孩子也就更加喜欢、亲近和信任父母,父母的教育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2.善于向孩子学习
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小视孩子,因为,现代社会,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、懂得的道理要远远多于父母的青少年时代,甚至比父母现在懂得的知识还要多。这时,就需要父母放下架子,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,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流和沟通,在某些方面要虚心向孩子学习不懂的知识,这样也会更加赢得孩子的信任。
孔子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必要的时候,把孩子当成老师,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。有一位父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非常坦诚地说:“孩子在许多方面做得都比我们好。”这样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是平等。
但是,父母们应该注意,向孩子学习,应该是在与孩子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认孩子的长处与优势,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落伍,而不仅仅是停留在“儿子,教我用用这个MP3”、“孩子,这个电脑怎么用”等这种简单的“讨教”上。
3.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
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,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。凡事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,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。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,如果在布置房间时采纳孩子的意见,让他们也参与策划,孩子就会有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,而且他们愿意主动担负起整理保护的工作。这样,孩子就会感到受尊重而乐于帮助我们。
有这样一个家庭,在家庭中,不管遇到什么事情,父母都会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。母亲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是亲切地对孩子说:“请你帮我一个忙好吗?”,“你能……吗?”这位母亲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一些生硬的句子,当然也不会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。每当孩子做完事后,母亲总会高兴地说声“谢谢”。父亲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,如果父亲想换一个频道,他总是先对孩子说:“我们换一下频道看看别的节目好吗?”当然,孩子也学会了尊重父母,学会了尊重别人。
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说:“野蛮产生野蛮,仁爱产生仁爱,这就是真理。待儿童没有同情,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;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,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。”同样,父母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,孩子才会懂得尊重他人。
4.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“私有财产”
很多父母潜意识里很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“私有财产”,他们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我生的你养的你,你就应该听我的。”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就是“你是我的,你就应该听我的!”
父母们显然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所有物品,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,不懂得孩子既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,孩子应该是相对独立的,绝不应该是父母要他怎样他就必须得怎样。
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:“即使是孩子,也有人格,也是一个独立的人,这个前提必须明确。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,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,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。”所以,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。在家里,要从小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。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,就随意辱骂、惩罚和殴打孩子,这种不平等的待遇,只会把孩子推向绝望的深渊。
5.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
一种是先飞的,一种是嫌累不飞的。
孩子说:这种最讨厌,自己飞不起来,就在窝里下个蛋,
要下一代使劲飞。”